小明明的世界

学生的压力哪来的

林封城:

文/林封城     

(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署名)

 

但凡是个学生,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状况:

老师不在,班里炸开了锅,班长管束也没人听。却突然安静下来,一个人在确定老师并没有回来后说“怎么这么安静了”,然后大家继续唠。

曾在贴吧里看到有人提及过,称“因为有天使路过”。

胡扯。

个人认为很好解释,一个人兴头再高也不可能永不停歇的说个不停,是有一定的间隔的,当一部分人的“间隔”撞上以后,另外的一些人会因为一部分声音的消失而产生压力——怎么不说话了?外加脱离嘈杂的环境后所说的话显得更突出。便也停止了言语。在发觉没有任何状况后,问上一句“怎么这么安静了”。

——堤防老师,这是中国学生压力的一部分。

中国老师的控制欲都是很强的。例如上课要求“手放在后背”或“平放在桌面”,也不知道为了什么。上学不许携带手机,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都不行·,更别说智能手机了。更有甚者,“回家不许看电视”“不许看湖南卫视”“不许听靡靡之音(流行音乐)”。等同小学生被家长忽悠“你是我生的,你就得听我的。”一样,从小学开始就灌输“老师是辛勤的园丁”“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”的理念,间接甚至直接告诉你“学生就得听老师的”,个别持有怀疑态度的,用“请家长”和“找你谈话”施压。

中国人的独立价值观,就是在这个时候没的。


——这算什么,考试才是高潮。

都说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,在中国只许有一个。赏析个句子就“通过......的手法描写了......”,凡是拟人比喻就“生动形象”,感情所有中文的文章都是一个人写的。作者怎么想的不重要,得看遍题的人怎么想。考试的时候问“说说你的看法”,实则“写写书上的看法”;“你认为”,实则“书认为”。编教材的那哥们胡乱写一句话就成了真理。曹操都给弄到三国时期了,满血复活?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:政治书上所讲的一些事例很有“神话色彩”(刻苦学习功成名就的那种),便说:“怎么越看越像编的呢?”那老师显得相当生气:“你看你这孩子,怀疑这怀疑那的!”

课本成了权威,自主思考和质疑精神受到抑制。


孔子主张“因材施教”,中国教育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——优等班和差等班。主啊,你这哪里是因材施教,和性别歧视没两样啊。


中国教育更独具特色的是——早恋。谈恋爱就是不行!有一对拆一对,发现一对谈话一对:“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,你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”。家长更是如此,甚至大学了还不让谈恋爱,等毕业了就想来一个有车有房有存款的女婿(儿媳),真是想的很美啊。况且你不说这话我还不生气呢,好一个“放在学习上”,分明是“放在考试上”我六年级那会儿还傻乎乎的让成绩左右我呢,现在一想,分明是没必要的。在美国,根本就没“早恋”这一说,认为异性相吸是很正常的,成天和同性在一起才不正常。都这样了,同性恋还是大把大把的。中国呢,笑而不语。

多少人冠冕堂皇的教导我们“惜时”,那现在仔细想想,你有多少时间浪费在了各种卷子上,而我们学了些什么?考试!中国人英语熟练度倒数,考试却是第一。为什么,中国人“勤奋”呗。美国高考要求看课外书,中国高考要求背教科书。使劲背嘛!中考高考候着呢。妈妈都说等到了大学就轻松了......放屁!若是学一些一生都用不上的东西更郁闷。等到公司应聘,一堆人都是“好学生”,但公司这种地方可不是靠考试分数来运营的。


比较让人心痛的是,问学生“你的理想是什么”,多数都要思考半天,然后憋出一句“考上大学”。


没了独立价值观,没了自主思考能力,没了理想梦想,这便是接受小学6年,中学6年,大学4年,浪费共计16年青春的中国教育所带给中国学生的一切。


2013.11.2


评论

热度(16)